这是一个 秋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写史方式。 而这也就是《 秋》这本书之所以虽是鲁国史官所写,却会出现这许许多多别国大事的原因。 所以,伍举非常清楚,他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必然是要经过 雕细琢的。 而方才他所答的这七个字,无疑是体现出了伍举于外 上的老练。 李然闻声,亦是微微一笑,并是与伍举打趣道: “难道不该是‘楚令尹围’吗?” 李然与伍举说起来也已是有过数面之缘,再加上之前王子围还曾招揽过他,所以李然与伍举的关系其实也算是比较 络的了。 当然,李然这话里虽说是打趣的,但其实留的坑也是不小的。 他所说的“楚令尹围”和伍举所说的“共王之子围”,虽然是同一个人,但这完全是不一样的 质,所代表的含义也是截然不同的。 毕竟,令尹虽乃是楚国类似于后世“宰相”之类的最高级别的大臣。官的确是很大,但归 究底,到底仍然只是臣子而已。 而伍举所言“共王之子围”,那便是在刻意强调王子围的王子身份,而且还重中之重的强调了王子围乃是先君共王的长子身份。 倘若,王子围乃以楚国令尹的身份宣告天下,并就此登上楚王之位的话,那话里话外无论怎么说,那都是赤 的篡权弑君,必为诸国所不 。 可若王子围乃以王子的身份登上了楚王之位呢?而且还是以楚共王的长子身份!那他继承楚王之位,这岂不是一下子就名正言顺了许多? 所以说,无论是伍举,还是李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虽然看似只是在争议一个前缀而已,但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关系到了楚国颜面的。 而这,也正是 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会玩 的小把戏。后世所谓的“ 秋笔法”也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李然之所以如此反问,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其实无非就是在给伍举下了个套。看你伍举到底是接还是不接,如果要接,你又是准备怎么去接? 因为,那便如上面所言的那般,伍举一旦有个闪失,那可就把楚国的颜面给丢干净了。 伍举显然也领会到了李然此言的深意,闻声当即扭过头来看了看李然。 “哦?……竟是子明兄啊!” “自虢地之会,一别已是半年有余了,举竟是一时间未曾认得出来,真是惭愧,惭愧。” “不过?若举没记错的话,当初在虢地时,子明兄当时还只是郑国行人的身份。而如今却能以行人之职,在此间论议国政了?可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呐!” 其实,他哪是没认出李然来?他打从一入殿,第一眼就先认出了李然了。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也就是在那故意 怪气的回敬李然罢了。 毕竟,李然到现在还只是区区行人。今 能站在这里,伍举虽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礼制的。 更何况,现在他们所谈论的乃是关乎楚国国君继承人这种大事,他一个行人又凭什么 嘴? 于是。把他的这两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再直白一点无非就是两个字:闭嘴! 虽然伍举如此说,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但无论是郑伯,还是罕虎,子产其实也都已经听出了伍举此言的无礼。 子产第一个便看不下去了,便是直言道: “呵呵,李子明这些时 来,于我郑国乃是立有大功的。使君来得也是凑巧,就在使君进来之前,寡君还正准备是封李子明为下大夫之位呢。子明他既是我郑国的大夫,在此朝议政事又有何不可呢?” 第二百一十一章 当璧之命 听聪明人打嘴炮,不要注意他说了什么,而是要注意他没说什么。 伍举如此,子产亦是如此。 子产本来就对楚国人一贯的飞扬跋扈而 到厌恶,此刻再听到伍举如此 怪气的指桑骂槐,不由得更是来气。 而他回怼这两句话,其意思也是再明显不过:李然乃是我郑国的栋梁之臣,他在这里又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郑伯与罕虎闻声皆是微微点头称是。 唯有丰段和驷黑显得是有些不高兴,但奈何当着郑伯的面,又不敢是当众说些什么。 而李然在此得了子产与郑伯的首肯后,便也是来了几分底气。于是又予以回应道: “那……敢问楚使,王子围既已身居令尹高位,此时此刻,理应是顺应天命而为,又岂能是枉顾纲常,摒弃天命,而行自立之事啊?” “更何况‘当璧之命’由在,王子围他难道就当真没有一丝的顾虑?” 伍举一听李然这话,顿时也就明白了过来。他所谓的“顺应天命而为”,实际上所指的乃是共王的另一个小儿子——“王子弃疾”。 因为同样是楚共王之子,这个王子弃疾,其实确是比王子围更有“天命”加持的。 楚共王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招、次子围、三子比、四子皙、五子弃疾。这五个儿子中,长子招年龄最长。 当年,楚共王也甚是胡闹,为了选择楚王的接班人,曾经在祖庙内玩了一出“谁坐了跟玉璧更接近”的游戏,也就是把玉璧给埋在了祖庙内的某处,然后让五个儿子依次先后进入祖庙,看谁坐下的位置更接近玉璧,就代表谁更有“天命”。 但有意思的是,共王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儿子都触碰到了玉璧。老大招、老二围和老五弃疾,都先后触碰到了玉璧。 只不过,稍有不同的是,老大招只是“跨过”。而老二围呢?很有意思,一副坐没坐相的,竟然是用手肘支着侧躺着,但是这老二围的手肘,却正好 在了玉璧的上面,所以叫做“肘加”。 而最有意思的是老小弃疾,那时候由于老小弃疾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是由下人抱入祖庙的,谁知,这下人抱着小弃疾竟是直接一 股坐在了玉璧上面,是为“当璧”。 一个是“跨过”,一个“肘加”,一个“当璧”,所以,到底谁更有天命加持,那简直是一目了然的了。 而老大招之后继位,是为楚康王,但楚康王寿数不长,便传给了其子郏敖。 但如今郏敖又新丧,由王子围夺得了君位,这也算是应了这一极为荒诞的“游戏”了。 行,既然这游戏你们都能当得真。那就按“天命”来算,那王子弃疾呢?难道不该比你王子围更有优势些? 这显然又是李然给伍举给设的另一个坑。 不过,伍举在听得李然出言如此针锋相对,咄咄 人。却也一点也不慌忙,眉眼间不经意又 出了一丝笑意来,脸上也 是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模样。 “呵呵,子明兄所谓之‘天命’,举以为无非便是两点。其一,乃是观其是否得了上天的眷顾,其二,是看此君能不能得到国民的支持。举以为,能 足此二者,便可视为‘天命所归’也。” “共王之子围,其在成为新君前,会盟诸侯于虢地,并以为天下之盟主,此等功绩难道不是承了上天的眷顾?而吾国之国民在听闻之后,也皆是在那里 呼雀跃的。这不正说明了寡君已经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吗?” “更何况,王子围乃如今共王之长,这是上天赐予他这样的身份,难道还算不得是天命所归吗?” 伍举话到这里,微微一顿,脸上泰然之 渐渐更甚。 而丰段此时虽说依旧是面 不改,但其实内心深处早已是“ 呼雀跃”起来: 哈,可算是有人能替他出得这一口恶气了!真是令人好不痛快! 而李然听罢,也对伍举此人是佩服有加。 真不愧是当年被晋楚两国同时争取过的人才,这些个外 辞令,此刻即便是要他李然来回答,估计也不过如此了。 而伍举真正难能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他原本可是一介“行伍”出身!换句话说,他除了现在的“文”之外,却还有他“武”的一面,而这一能力,可是李然所不具备的。 而且,伍举这一生,几经动 ,数次沉浮,他所经历的事若是再串联起来,也足以是再写成一部小说。 而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便也成为了他而今能够站在德明 内侃侃而谈的资本。 所以,饶是博古通今的李然,也对他的这番话是无以辩驳。 毕竟,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所发出的声音,又如何能够去驳斥呢? 于是,李然与伍举的这第一回 锋,可算是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吃亏。 两相罢战,相视一眼,皆为之一笑。 话既已带到,而郑伯也已经答应了楚国的请求,将亲自前往楚国吊唁亡君。那伍举也就此准备是告辞了。 不过,就在伍举准备告辞临走前,顺便着他却又是多提了一句: “对了,还有一事,需禀告君上。寡君于临行前是特地关照,郑伯前来吊唁之时,李子明需得是一道前来。” 待得此话说完,他便面向郑伯行了个稽首礼,并拱手往殿外退去,徒留了德明 内的众人是一脸的错愕不已。 因为,他们完全不明白,伍举这最后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王子围居然要郑伯带着李然一道前去楚国吊唁? 这葫芦到底又是在卖的什么药? 难道说,如今李然已经成了人人都要的香饽饽了?就连刚刚篡位夺权的王子围都在那觊觎起来了? 不对劲,很不对劲。 众人当即将目光转向了李然。 而此刻的李然当然也是反应了过来,别人不知王子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又岂能不知? “好家伙,这货还是贼心不死啊……” 李然不由暗暗一阵腹诽。 当初在虢地之会时,王子围便曾招揽过他,只是被他回拒了。 而今看来,王子围让郑伯带着他一道前去,这不明摆着是想要继续招揽他的意思么? “不对,‘贼心不死’这四个字,怎么 觉有点奇怪?” 李然眉头一皱,顿时对自己的措辞 到一丝的 麻。 …… 德明 内的宴席氛围,在伍举的到来后便悄然结束了。 待伍举走后, 内的宴席自然也就散了。 子产与李然一道返回,二人在车舆内,就今 之事再度进行了商讨。 “子明当真是要随君上与侨一道前往楚国?” 伍举虽然只是提出了建议,却也并未明言其如若不从的后果,所以去或不去,最后还是要看李然自己的意思。 毕竟,子产当然还是希望李然能够呆在郑国的。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如今这种外 场合,对于现在的李然而言,反而是会平 了几分危险。 李然闻声点头,也颇为有些无奈之意。 “想来,今 伍举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只提了这么一句,肯定是那王子围有意为之的!” “王子围此人刚愎自用,为人又喜怒无常。如今既已自立为楚国新君,那郑楚之关系只怕也是会徒增几分变数!所以,若只因李然一人而致郑楚失和,那李然的罪过可就大了。” 而郑国历来面对楚国的 力时,到底有多窘迫也自是不需多言。 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李然就算不愿前去楚国,但为了尽可能的息事宁人,他当然最好还是照办为好。 而且,他也知道,王子围虽是跋扈,但是他此行,却也并不会有 命之忧。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IYIgu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