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府则因为京畿兵全被调走,只让主薄温子昇在洛 处理一些琐事。 而长史崔昂则为高澄提供后勤保障,主要还是弓矢、兵械这些消耗品。 粮草无需 心,经过之前屯粮,恒农城内就是不缺粮食。 而大将军府司马王士良也留在洛 主持听望司事务,一旦收到有关柔然、萧梁的重要情报立即发往恒农。 高澄一一告诫了下属们,这才与 妾们匆匆道别,正 元仲华年纪小,养在清河王府。 高澄便将渤海王府一应事务都 给尔朱英娥 持,尤其 代她看好了高洋,不许他进自己内宅。 翻过年,高洋也已经要十二岁了,到了该防备的年纪,高澄可不敢犯高 那种错误,自己领兵在外,让高琛偷了家。 不过这一次留守晋 的高岳却不可能干高琛的蠢事。 高 虽然与高琛是亲兄弟,但说到 情,还是与高岳这个堂弟更深。 既有高岳自身的才能以及为人至孝的品 ,更是因为高 当信使时,长期往来怀朔与洛 ,每到洛 总要住在高岳家中,两人长期同榻而眠,关系自然亲密。 高洋在一点点长大,因为高澄在高琛丧期内的一番话,高 从未想过要给予高洋展现才能的机会。 甚至高洋随高澄南下以后,只有高 亲至洛 才会与高洋相见。 也不能说高 绝情,对这个嫡次子的忽视,就是对他最大的 护。 如果真的时时记挂着远在洛 的高洋,对他嘘寒问暖,表现出自己的重视,又让一旁的高澄怎么看。 这不是 着多疑的高澄手足相残吗? 所以哪怕明知高澄只教高洋道德书籍,铁了心要把他荒废成一个无用的废物,高 也没有横加干涉。 废点就废点,有高澄在,还怕守不住这份家业? 既然家业无忧,高洋这辈子当个富贵闲王也 好。 但年幼的高洋却不能体会高 这片苦心,在他看来,母亲不喜 自己,大哥提防自己,就连小时候对自己表现过喜 的父亲也开始疏远自己。 本就 情孤僻的高洋,越发沉默寡言,还好有刘氏陪伴,劝 着他,才能熬住这样的 子。 这件事站在父子三人各自的立场,谁都没错。 高 做出了自认为对高澄、高洋最好的处理。 高澄则觉得自己守住了底线,没有暗中下手 死这个兄弟,也愿意给他一场富贵让他做个闲王。 而高洋更是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他也想跟父兄一样驰马疆场,建立功勋。 但高洋嫡次子的身份才是原罪。 高 、高澄两父子是一类人,所以他能理解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而不是加以训斥,告诉高澄应该兄友弟恭。 就像高澄当 所言,无论自己权势再大,高洋想取代他,只需要一名刺客。 父子两人都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也都明白在权力的 惑下,谁都把持不住。 高澄想把高洋培养成一无是处的废物,高 又何尝不是紧紧握住晋 兵权。 时不时还要考验一番高澄是不是暗中与晋 将领结 才能安心。 而同在洛 的两个庶弟未 五岁的高浚、高淹就比高洋幸福多了。 尤其是生父不明的三弟高浚,深得高澄喜 ,外出游猎也偶尔将他抱在马上共骑,让他随自己打马奔驰。 即将五岁的高浚自小聪慧,如今也开始进学读书,认了许多字。 他也听见过不少有关自己并非高 亲生的传闻。 刚开始,高浚甚至以为自己是大哥高澄与母亲王氏所生,毕竟大哥在对待自己与嫡亲弟弟高洋的区别,高浚这个当事人最清楚。 他甚至自己写信往洛 求问母亲王氏,高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亲。 王氏接了这封信,羞得 面通红,高 听说儿子来信,兴冲冲要看,看了之后险些没背过气去。 但这事他最清楚原委,知道高澄的清白。 也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高澄对这个弟弟的好,更加确认高澄并非绝情的人,只是因高洋嫡次子的身份心生忌惮而已。 从此更是不 手高澄在洛 教养兄弟,甚至还打算等西征之后将第五子,元氏所生的高浟、第六子,嫡子高演、第七子,初恋韩智辉所生的高涣尽数打发去洛 ,毕竟这三个小子,最小的也都要两岁了。 而高澄安顿好洛 之事,也第三次西行,向恒农而去。 第一百七十一章 各路动态 高澄这一次往恒农,不止带去了两万三千人的步骑,以及一千人的亲卫。 青州刺史侯渊接到大将军调令已经率领部曲五千人早早启程西行。 更是有诸如司州、北豫州、西兖州、梁州、颖州等地征调州郡兵三万,往恒农集结。 河南州郡兵当然不止三万,历史上元修曾聚河南州郡兵十万对抗高 。 不过高澄必须要在南线留下足够的部队防备梁人。 而这也是高家父子深受南梁忌惮的原因。 占据关东富庶之地的高氏,军事实力太强了。 不提高 麾下二十万并州胡的主力军。 高澄在应付梁人入侵的同时,还能聚集起一支七万人的部队屯驻恒农。 而这两支大军居然还是建立在没有充分动员山西、河南,以及并未涉及河北的基础上。iyiGU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