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高隆之还往中的谢恩表中,高澄以高遗命为由,请求将十万食邑分赐督将。 元善见还能怎么办,他们高家就是这般无,先是自己增邑十万户,然后又故作清高不肯要,拿着这些食邑分赐将领,结果他们高家原本食邑一户不少,偏偏各地督将都要承他们的恩情。 最关键是,这还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当年高初掌权时就曾用过,邀买人心,稳固统治而已,但这般赐予实利也确实有效,否则贺六浑临死之际,也不会特意待高澄这件事情。 一切尘埃落定后,太昌十年(541年)正月初六,大将军兼相国,齐王高澄正式为齐献武王高发丧。 天子元善见身穿缌衰,即天子吊唁诸侯的丧服,携皇后、太子亲往齐王府举哀,一连三为齐献武王高守灵。 捎带一提,渤海王府的匾额早在昨高澄接受天子封赏,就当场换成了齐王府,只能说小高王早有准备。 齐王高澄更是强忍悲痛,领着一众兄弟,包括已经搬出王府的高洋,答谢往来宾客。 哪怕是高洋,得知高死讯,背地里也没少掉眼泪,他生在这个母亲不疼,大哥不的家里,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是个局外人,也曾因为父亲的冷漠而心生怨恨。 只不过与高澄一番心后才明白,高的冷漠才是这位父亲表达的方式。 高澄将兄弟们的神情看在眼中,其实很多人与高并没有太深的情,毕竟还在襁褓中就被送来洛,一年也见不了几面,尤其是年幼的几个,只是看着兄长们在哭,自己也跟着一起嚎。 高肯定不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凡生了儿子,全都扔给了高澄。 但他绝对是一位好父亲,强忍对诸子的思念,只为了他们能在生多疑的兄长手下,过上好子,也避免因高澄远在洛,其余诸子接触到军队,以致手足相残的局面发生。 远在晋的娄昭君等人已经在南下途中,得知高薨逝的消息时,无不哭成泪人,甚至有人昏死过去。 高孝璋与高孝瑜自小被高养在身边,与高,远比那些小叔父们情深厚,听闻噩耗,明白了何谓身死,更是哭闹着要祖父,茶饭不思,眼看着在途中消瘦下来,还是祖母娄昭君狠了心,硬灌了米粥进肚,才不至于饿出个好歹。 而此时的建康,南梁朝堂正在为宇文泰袭取蜀地一事闹得不可开,哪怕还不知道如今东魏正在进行权力接,无暇南顾,将领们也请求西征,而文臣们大多请求以大局为重。 认为高氏才是大敌,实力为三方之最,况且宇文泰已经夺占楚州(重庆),占据地利,此时去攻,纵使夺回蜀地,亦难免两败俱伤,若到时高氏来攻,何以御敌。 萧衍也不是老糊涂,知道文臣们说得在理,但他怎么想也咽不下这口气,关键还是脸面上也过不去。 举个例子,萧衍给宇文泰当了许多年榜一大哥,线下一面基,居然是个抠脚大汉,还拿着把刀抢了自己,搁谁谁受得了。 正当朝文武为此就差起袖子开干时,一封宇文泰的降表送抵建康。 第三百三十四章 奉养 但凡有立场,多少也会带点小心思,南梁武将们请求西征,自然是冲着立战功去的,毕竟我打不过东魏,难道还打不了你这个丧家之犬的宇文泰么! 而即使收复蜀地,功劳也与文臣们没什么关系,故而他们对此态度较为消极,甚至出于对抗击北方强敌的考量,毕竟听闻五万蜀兵尽皆覆灭于关中,东魏一战俘获十余万人,也着实让不少人胆战心惊,更愿意与宇文泰联手抗敌。 这些道理,萧衍自然也懂,他也着实不想与宇文泰打死打活,最后便宜了东魏。 只不过面子上过不去的他,迟迟没有开腔,才让一众文武争吵不休,分为了主战派与主和派。 如今宇文泰一封降表送抵建康,原来是元宝炬自请退去天子之位,向南梁称臣。 文臣们当场就有了说法:你看!元宝炬、宇文泰他们向大梁称臣,这蜀地不还是归属于我们,都已经收复了,还动什么兵,要以大局为重。 但很明显,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哪怕归降,宇文泰等人名义上说是梁臣,但你建康还能调动得了他们。 武将们于是以此作为反驳,眼见越来越有向全武行发展的趋势,有了台阶下的萧衍终于开了口: “如今高氏雄踞北方,大敌当前,自当相忍为国,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况且关西之众势穷来投,朕若拒之,只恐其人面北而降,若开汉中门户,引高氏入蜀,则祸害无穷矣,朕意已决,纳其降表!” 萧菩萨到底是文化人,能将刚刚夺占巴蜀的宇文泰称作势穷来投,哪是北方只知道唱大戏的前后两任齐王能够比拟。 别看萧衍平时诵经念佛,但他登临帝位39年,积威深重,既然把话都放出来了,自然无人再敢反对。 于是萧衍颁下旨意,接受元宝炬、宇文泰等人的降表,封元宝炬为益州刺史,赐魏王;封宇文泰为梁州刺史,即汉中地区,其余重要将领也各有封官。 当然,萧衍这点小心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武川集团内部自成体系,名义上投靠了南梁,但实际上也不会把你萧衍的封赐真当回事。IYigu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