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水源,更多家中有麦田的地主和官绅们,最希望的还是石仲魁能扩大京畿周边的水源。 让更多农田得以收益。 而且等上一年,等石仲魁再次推广成功了,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随后石仲魁直接去了工部。 …… 大概是崔和忠说上门堵刁德兴的话,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衙门。 这次来工部时,看门的小官小吏的态度,明显比户部那群人要热情很多。 而且还第一时间见到了左侍郎邹恒毅。 随后有过些 情的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也被邹恒毅直接叫到自己的官厅作陪。 等石仲魁拿到工部要求屯田司配合他的正式公文,和高永民一起离开,高永民这才笑着道,“没想到伯谦还真的来了屯田司。 只是让本官没想到的是,你一入官场,就是从六品,更一举夺下六元魁首。 实在是可喜可贺,又让人嫉妒和 叹啊。” 石仲魁拱手道,“下官能有今 ,还得多谢大人提携和 护。” 高永民忙摆摆手,“本官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就连你老师于如松,师祖庞先生也不敢说你这个六元魁首是他们教出来的。” 石仲魁明白高永民这话的意思,连中六元更重要的还是运气和时机。 甚至哪怕是状元,更多的还是运气和实力一样重要。 有了高永民的支持,石仲魁很容易拿到了屯田司名下所有稻田的资料。 看完之后,又命人把已经在屯田司任职几个月的薛金平,叫到了京城里询问了一番。 这才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历朝历代屯田,一是解决军需,二是开荒、三则为了利用军屯,就近镇 民 。 古代能吃 的士兵,战斗力和士气基本上都不会差。 等运河开通之后,也出现了专门为承担漕运等差役而设置的屯田。 大周立国之初,京畿之地的屯田,名义上为一为京城十万兵丁提供军粮,二则农闲开荒。 百年过去,开荒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屯田司手里拥有的良田,别说 足十万正兵的口粮,就是让3万屯田兵自己吃 都越来越难了。 不是屯田司手里没农田,实在是但凡开发出来的荒地变良田后,先是户部会以天下农田和赋税都归他们管为由,要走一部分。 然后勋贵、官员们,也会人上下其手给 没一部分。 最后则是皇庄,甚至皇庄就是 没这些农田的最大黑手。 昆明湖周围至少有1万亩的稻田,就已经被皇庄拿走了管理权。 而且开国之初,一兵丁分50亩地,到了现在也只能维持住一人7亩左右。 收获的5成粮食上 ,加上还留在屯田司手里的21万亩农田,基本上都是中田、下田,亩产平均一下只有1.2石左右。 也就是说 完粮税后,屯田兵到手的只剩下4.2石粮食。 504斤粮食养活一个成年兵丁没问题,甚至比一般的雇农收入都要高。 但娶 生子后想养活一家子, 本不可能。 唯一的好处就是屯田兵不需要服徭役。 不过这只是平均数字,也就是说必然会有比例不小的屯田兵,连4.2石粮食都收不到。 这些人的 子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所以说是屯田兵,其实早已经沦为了官吏的私奴,赚取一点口粮而已。 好在大周屯田和明朝卫所制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屯田兵每户只要出一个男丁接替父辈,去当屯田兵,其他的男丁并不用一直被限制在屯田司里。 石仲魁听完薛金平的讲述后,不由皱眉起来。 好在自己不需要实地去考察,也不需要管麦田。 大兴土地爷早就整理好了那边6万亩农田的资料。 剩下的15万亩,虽然全都在宛平县,可 夜游神还是告诉了他不少真实的数据。 两地加起来差不多有1.6万亩稻田。 还有一万亩在昆明湖周边,这部分的稻田到不用他 心, 里的太监们会管着。 而且 本不打算让他去实地看看。 而这部分稻田因为水源充沛,也成了最上等的稻田。 种稻子说白了还是水和肥。 古代大水灾之后,一部分土地隔年的粮食往往会增加一些产量,就是因为大量泥土从河道里冲上岸。 而河泥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天然养料。 当然同样会有一部分的农田因为水土 失,而变的更加贫瘠。 既然还兼任着河道疏通,石仲魁不免把主意打到河泥上的同时,又让柳鱼儿去寻找地下水源。 柳鱼儿的修为虽然才练气三层,但她怎么说也是水里的 怪。 不能移山填海,但找找水源,甚至地下河还是能做到的。 在大兴所有能抵达的水系转悠了一圈,柳鱼儿倒是发现了好几处会产生涌泉的地下河。 不过,想让地下水自己涌上来,还的花费不小的人力去改造一番。 倒是宛平城,也就是现在的房山内,找到不少自 泉。 石仲魁仔细想想,未来天朝京城周边的 地公园可不算少。 只是想从的大片、大片的芦苇 和森林中把水引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私人做不到,官府看着要先出一大笔银子,而且好些年才能看到效果。 那些 水一样的县官,哪里肯为后来者铺路和谋福利。 甚至柳鱼儿还在京城北边发现不少,只要改造一番,出水量不小的山泉。 这下从刁德兴手里敲诈来的一万但粮食,就有了大用处。 只要他愿意,每 一斤口粮招募几千 民都没问题,而这一万但粮食,也足以支撑两三千人一年的消耗。 但仔细想想后,石仲魁还是决定去屯田司招人。 京畿那么多官员,都无视散落在周围的上万 民,自己要是把这些人全 引,汇聚起来。 不仅在打文官的脸,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派兵,把 民驱散开。 这反而会害了很多人。 毕竟从京畿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说不定就得走一、两天。 这要是到了地方却没吃的,又面临着官兵的驱赶,很多 民肯定再也撑不住。 石仲魁也不是圣人,没那么伟大到,为了别人而损害自己。 骑着马,带着二十个从缮国公府选出来的青壮,绕着京畿转悠一圈,实地考察做做样子。 心里却早已经通过柳鱼儿、大兴土地和 夜游神的讲解,对京畿水系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绣衣卫倒是想保护他出城,但石仲魁却不敢真让他们跟着自己出京城。 回来后他就决定把钦差官署,放在宛平城屯田司农田所在地,自然形成的小镇里。 大兴那边倒不用他担心,于洪高和土地都会盯着。 自己待在宛平城,不仅是因为就近好盯着,薛金平也在宛平屯田司任职,而且小镇里最大的文官也才从六品县令。 至于屯田武官,石仲魁虽然不会无视,但想找他们麻烦,却很容易。 可以说自己把钦差官署放在小镇里,那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耗费两天时间,把宛平屯田司大大小小官吏全见了一遍。 石仲魁虽然早预料到自己的到来,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本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管屯田,而不管其他事。 有了成绩自己好 差,回翰林院当清贵翰林,屯田司大小官吏和武官也能跟着,得不小的好处。 却没想到有人借着这些官吏全来了钦差官署,居然相互勾结起来。 要不是早拍锦 鼠盯着,自己被算计了,都不一定知道。 当初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就在武官和管着屯田的勋贵手里吃了亏。 石仲魁心里暗恨,既然有人想先动手,那就怪不得自己了。 当天夜里,薛金平坐立不安的坐在钦差官署的后衙,看着站在书桌边慢条斯理写着奏折的石仲魁。 好几次想开口,最终还是强行 了下去。 随后目光看向一身书吏袍,却没被石仲魁收入钦差官署中,真正当个书吏的薛蝌。 胥吏用现代人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警察、办公室文员,但古代一旦当了胥吏,不仅不能和官员通婚,胥目的子孙三代还没法考科举。 有些耕读传家的家族,还明文规定,当了胥吏就不能入祖坟。 但衙门里真正做事的又全是胥吏。 事情他们做,地位又如此低,难怪胥吏心里一门心思都是捞钱和欺瞒上司。 然后就出现了幕僚、俗称师爷。 有些进士当县令后,要是没有师爷帮忙,他连文案都不会。 更别说和世代盘踞在一县一乡的小吏斗法了。 所以薛金平此时看薛蝌,眼里带着深深的嫉妒和羡慕。 既不让他当书吏,却又摆明了用书吏工作培养,这是要重用了。 加上石仲魁只要不出错,入内阁不敢白 脯保证,可一个正二品的六部堂官还是没问题的。IyIGU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