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陈旧破漏的屋子下,是一群还未剪辫子的蒙童。 手中拿着 是褶皱的书物,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若不瞧的仔细还以为在训练飞行员。 当然,偶尔能瞧见一两个捣蛋鬼,借着书的掩护,在先生背后扣着鼻屎,然后丢进嘴中,还咀嚼一番。 恶趣味 。 可没想到,先生一个转身就发现了那蒙童。 但他只是拿书轻轻敲了一下孩子头,也没有使用先生专用的戒尺。 “你来说说,‘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话何解?” 中年留须的先生,拿着书瞧着他问道。 那蒙童挠了挠脑袋,似乎挖鼻屎挖得不尽兴,完全不知道先生刚才说什么。 “呃……孔老先生说……人长得不重就不够威严……”蒙童结结巴巴地回答。 “哈哈哈……”顿时就引得其他蒙童哈哈大笑起来。 甚至有其他蒙童嘲笑说,“你已经够胖了,为啥没有威严?” 随后笑声更大,不少人捧腹大笑,整个私塾氛围极佳,也真是活久见。 登时让那蒙童脸蛋红了起来,羞愧万分。 中年先生则是好笑地摇头。 像是在逗 孩童一般问道:“那你为何会觉得重才有威严?” “呀,这个……因为我瞧那些衙门官人,体肥 厚,众人见了也得恭敬万分。” 蒙童摸了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说了出来。 先生又是好气好笑,又是无奈,“那些官员都是吃民脂民膏吃出来的,你学他们做甚?” “但如今衙门换人了,那些瘦瘦弱弱的官人友善,还给了我一颗糖吃。”蒙童突然道。 这让先生愣了一小会,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样的变化,使得他只是不知所措。 而就在此时,一位比其他蒙童年纪都小的孩童, 声 气地说道: “你这不对,此句是孔老先生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 ……’与身子轻重无关,瘦弱不能使一人变得威严。” 先生点点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求’一个人的 情,可不是从外表看来,而是接触观察得知,才能准。” “林先生教诲的是,是我不争气,课堂上玩闹。” 最后蒙童弯 道歉,便继续上课。 其他蒙童更加认真地学习,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回 在小巷里。 郑轩与黄宿就一直站在私塾门外,瞧着那位先生授课,全神贯注,竟有些忘我的境界。 “这才是正真的先生,该有的模样,而非填鸭子式教学。” “其他教书先生学不来,没有被这些蒙童气死算不错了。” “耐心教总是教得会,现在的先生心浮气躁。” “首长,要不您来试试?” “政务繁忙,告辞……”郑轩打着哈哈说道。 黄宿就想说一句,站着说话不 疼。 两人正在说话的时候,声音可是传入私塾内,蒙童们都往外瞧去。 林先生也走了过去,看着两位短头短发,便问道,“请问有何事?” “兴趣使然,忽闻此处的朗朗读书声,便好奇过来瞧瞧,”郑轩回答道。 “若是无事,待蒙童放学后再来。”林先生倒是没有客气。 “抱歉,打搅了。” 郑轩与黄宿只好在一旁静静观看。 读书声又开始在小巷子回 ,林先生一时点评论语,一时让蒙童读书,也有点上两三蒙童回答。 若是回答不上,他耐心引导,直至蒙童理解的含义,才换下一篇章。 偶尔有路人路过,便往私塾内望望。 不时还有传令兵路过于此,于是来到郑轩与黄宿身旁,正想要说话,便被两人嘘了一声给止住了。 随后过往的人越来越多,当林先生结束今天的讲课,蒙童向先生躬身一礼,之后犹如是 缰的野马,十条牛也拉不回来,消失在小巷中。 当林先生回过头来,发现私塾门外早已经站了不少人,更多的人是围绕在郑轩与黄宿周围。 “两位想必是军中之人吧,请问来此地有何贵干?”林先生倒是直白,也没有任何拐弯抹角,更不畏惧。 郑轩蛮敬佩此类人物,毕竟在大清 读诗书的书生士子,有这类骨气的并不多。 不是谄媚,就是功利心太强,一心只想着谋求上位,然后捞钱,或是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 虽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如此,但绝大部分都抱着这类心态。 要不然大清官场就不会出了名的贪官横行,清官饿死。 “在下郑轩,你的教学方式,我很欣赏,能否告诉我,为何不去小学某个先生当当?当了教书先生,至少不会这般贫困。” 此时眼前的私塾,桌椅板凳极为简陋,甚至是发霉裂开,似乎用了好些年,说不定比在座的年纪都老。 破漏的屋顶,以及 是苔藓的砖墙,都说明此间屋子年代久远。 郑轩能够看得出,这位先生虽然有学识,但家境非常贫困。 “我林宾 还未穷苦到让人家施舍,这小学的教书先生还是免了吧,谢你的好意。” 林宾 淡漠地说道。 他对郑轩这些鬓 贼,既无好 ,也不讨厌,总之是一股复杂神 。 郑轩听得他的名字,微微的愣了一下,旋即望向那一直躲在林宾 身后的孩童,摸索下巴思考片刻。 “若先生愿意,我会留个位置给你,当然我也希望你来衙门上班,你的教学方式适合推广。” 他倒是希望林宾 不仅仅只是当一位教师,而是教育部门的官员。 林宾 这种教育方式在大清十分罕见,几乎万里也挑不出一个。 你若如今来到大清旅游,就会发现随意一间私塾,教育模式基本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教书先生不管你会不会,先把一本书给死记硬背,若是背不会,戒尺可不会留情。 先生在上面讲课,你就得记笔记,并将他所说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住,若是课后的询问回答不上,还得吃戒尺。 而且先生讲课,只说一遍,可不会与你解释第二遍。学不学都会,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他们可没有如此多的义务。 一天下来,你的手被打肿了,知识一点都没有进入脑袋,只背了一堆只会读不会用的文字。 久而久之,教育出来的不是书呆子,就是误入歧途的书生士子,甚至是人 。iyiGU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