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随了老三,却比老三更喜 出风头,据说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是班长,虽然说应该有老三的面子在,但每次小孩都有自己争取。 玩也随了老三,不,也不一定是孩子自己 玩。 老三把这称之为是亲子娱乐,每旬都会 出时间带孩子玩耍,有时是京郊的那处园子,有时跑到马场去,有时去踏青放风筝……被老三这么带着玩儿,学业还能名列前茅,这孩子也算不错了。 决定把这几个孩子带出来时,康熙就已经让人仔细调查过了这四个孩子。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是当阿玛的都不太会教,个顶个的会溺 孩子。 老三就不说了,时常带着弘晴出去玩,除了刚 一岁的女娃娃,剩下的一家三口看戏听曲儿下馆子,样样都不落,还喜 带孩子串门,也就今年,老三监国之后没那么多功夫带着福晋孩子瞎胡闹。 老大也不是个严父,弘昱年级考考了个第三十二名,总共才两百个学生,而且这几个孩子所待的那所学校并不全都是考进来的,还有二十几个 进来的学生,就这也才只考了三十二名。 老大不说批评,反倒奖励了弘昱一匹小马,这可真真是个‘慈父’。 再说弘晖,因为是早产,所以养的娇,老四之前定下孩子三岁就抱到前院养着的规矩,也特意为这孩子破了例。 为了给弘晖养身体,老四还请了老三医馆的大夫来瞧,自此之后,辰时(早上七点钟)之前不起,戌时(晚上几点钟)之后不念书,长这么大了马都没骑过,平 里练的是五禽戏。 身体不好要娇养着,也确实情有可原,他也是尝过丧子之痛的人,能理解老四夫 ,但弘晖是老四的嫡长子,功课还是不能放松的,夜里不读书,白 总要严格要求吧,而不是两刻钟一歇。 这几个儿子里,反倒是最不成器的老五最会教育孩子,起码知道教孩子上进,老五和瓜尔佳氏到现在都会陪着弘昇一起做功课,虽然对孩子也是过于疼 了,但能督促孩子上进,跟其他那三个比起来就算是好的了。 想着几个倒霉儿子,康熙忍不住皱了皱眉,突然又想起来这是在四个孙子面前,便又将眉心舒展开来。 面前的四个小娃娃,有三个还笑得没心没肺,胆子倒是比他们阿玛小时候大。 “都找位置坐下,陪皇祖父用晚膳。” 弘晴最先起来,还拉了旁边的弘晖一把,他可是答应十叔了,会帮着照看弘晖堂兄。 弘昱想着了刚刚过来时阿玛的嘱咐,拉着弘晴,让弘晴坐在最靠近皇祖父的位置上,他则是坐在弘晴旁边,等着人摆膳。 阿玛说了,他就是来吃吃喝喝的。 同样被自己阿玛嘱咐过的弘昇慢了一步,现在只剩下两个位置了,一个靠着皇祖父,另一个则是靠着弘昱堂兄。 听阿玛的,就选后一个,可弘晖堂弟看上去胆子有点小,皇祖父又特别严肃,很像教他们的杜先生,凶凶的。 阿玛跟额娘也和他说过,皇祖父比杜先生还要凶,让他一定要听话。 弘昇 了 小 脯,他是哥哥,要保护好胆小的堂弟。 几步的距离,硬是让弘昇走出了几分气势,还不忘拉着弘晖的手。 康熙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大概是他真的老了,心也老了,光是看着几个孙子,原本不太明朗的心情竟有些好转。 “朕就不让太监布菜了,你们自己吃,在皇祖父面前不必拘束。” 康熙说着,还亲自动手给坐在他身旁的两个小家伙夹了菜。 “多谢皇祖父。” 弘晴投桃报李,也给皇祖父夹了菜,有皇祖父的,那也不能落下哥哥弟弟,以他的经验,一碗水需要端平。 “皇祖父您吃这个鱼,吃鱼对身体好。” “弘昱哥,你最 吃的油爆虾。” “弘昇哥,尝尝皇祖父这里的菠菜。” “弘晖哥,我尝着这盘蒸饺特别鲜美。” 弘晖有样学样,也给皇祖父和堂兄们都夹了他认为好吃的菜品。 康熙面前的小碟子里,一块鱼腩 ,这个部位的鱼口 滑,甚少有鱼刺,还有一块连着脆骨的小羊排,瞧着味道应当不错,只是如今他这牙口,啃不动羊排了,他这肠胃,也不敢在晚上用羊排。 弘昱和弘昇都是来这儿专心用膳的,皇祖父这里的膳食都快赶上三叔/三伯府里的了。 弘晴用膳也是十分专心的,用阿玛的话来说,吃饭不积极,思想态度有问题。 弘晖原本还有几分拘谨,但身边三个堂兄弟都放得开,他也就慢慢放松了。 同样心情放松的还有康熙,儿子们不孝,孙子们却是好的,他甚至都有点想念弘皙了。 用过了晚膳,康熙便准备开始检查几个孙子的学问。 “你们阿玛和叔伯们当年在 中读书时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不曾有一 的懈怠。你们念书也要用功,从明 起,由朕亲自教导你们四个念书,现在朕先检查检查你们的进度。” 康熙往儿子们脸上贴金,不在孙子们面前落了儿子面子,尤其是老三和老五,一个想尽办法偷懒,若不是他管得紧,老三说不定现在都未曾从上书房结业,另一个……九岁之前不曾学过汉文,这倒也不能怪老五。 康熙之前是严父,如今到了孙子面前,按理是该做个慈 的祖父,只是这几个孩子个个都被家里头娇惯,做阿玛的不严厉,那就只能由祖父担起这份责任了。 康熙帝如同当年查询儿子们功课时那样检查孙子们的学业,只是这一个个的,胆子都不小。 尤其是弘晴,虽然是四个孩子里头学问最扎实的,但也是最……狗腿的,一个男孩子笑的甜腻就算了,一会儿主动给他端茶,一会儿给他捶腿。 作为皇帝,康熙身边何曾缺过伺候的人,又何曾少过会拍马 之人,但谁也不会像弘晴这般大胆,他不曾有任何表示,便主动为他端茶,拉个绣墩坐下靠在他身边捶腿, 乎乎的小拳头捶在腿上,力道不大,但还算舒服。 头一个被检查完学业的弘晴,认真给皇祖父捶腿,可惜阿玛不在,从前在钟粹 的时候,都是阿玛给祖母 肩捶背,他给祖母锤腿 胳膊,阿玛说这是尽孝心,祖母也总是很开心,祖父应该也是开心的吧,刚刚都转过头来看他好几次了。 康熙几度 言又止,到底是没开口让弘晴退下,算了,这也是孩子的孝心,应该是老三嘱咐这孩子这么做的吧。 倒让他想起二十九年时,他在行 病重,差点就没扛过去,老三从京城昼夜不停骑马跑来看他,三天两夜里滴水未进,嘴角急出了一圈的泡,老三的身体还因此伤了元气,休养了许久才恢复。 第144章 胤祉向来喜 在皇阿玛离京的时候搞事情,这次也不例外,御驾刚离开,举办顺天府首届纺织大赛的告示便贴出去了。 此次大赛设有两个类别,速度类和创新类,每个类别都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两名,授予‘顺天府一级手工匠人’的称号,奖一百两银子, 后每个月都能从衙门里头领五两银子的补贴。 二等奖共六名,被授予‘顺天府二级手工匠人’称号,奖励五十两银子,每个月的补贴是二两。 三等奖二十名,同样可以被衙门授予称号,奖励只有三十两,每个月的补贴也只有一两。 此次大赛的报名条件上特意标明男女不限,年龄不限。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纺织向来是女子的强项,朝廷的工坊和普通商人的工坊里,纺织工坊的工人也大都是女子,只是愿意进工坊劳作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成过婚生过子的,还得是家境贫寒, 子过不下去了,才会愿意出来抛头 面做工。 甚至在当下的社会风俗当中,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为夫家守节光彩,守望门寡(订婚后未成婚,男方先死)就更光彩了,相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出来做工作生意的,反倒不被认可,甚至会被一些闲言碎语包围。 胤祉之前想通过让女子念书的方式来提高女 的地位,但却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当初筹建的幼儿园也好,能够免费入学的公办小学也罢,里面的女学生基本上都是他手下人家里的,再就是与他较好的一些人家里的姑娘,这些都不是普通的百姓之家。 而来自普通百姓之家的女学生,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普通百姓家的 人姑娘又比汉族小姑娘多。 学校对女子的放宽在眼下对提高女子地位没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那就只能从旁的方面入手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皇阿玛在京城的时候,胤祉没敢提,是怕朝堂和民间的反对之声太大,若皇阿玛也反对,这些事就办不成了,而且皇阿玛在京城,的确会让他束手束脚,有些事情办起来不方便。 但如今皇阿玛不在京城,只要暂且将消息控制到一两天不传到皇阿玛那里去,等到政令下达至民间,想再收回那就不容易了。 顺天府首届纺织大赛如火如荼时,御驾离京已经有一旬,朝廷火速颁布了三条政令,又或者说是三条律法。 一是允许十三岁以上的女子立女户。在无夫子幼的家庭中,可以由寡妇来担任户主;与丈夫和离的女子,被夫家休弃的女子,休了丈夫的女子,可以担任户主;父母双亡的女子,在年龄 足的情况下,可以担任户主。 二是女户之后享有正常户籍的一切待遇,户主幼子年长,或嫁人,是否取消户籍由户主自行决定,不得自动取消。 三是法律保护个人财产,个人有权利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分配,任何人不得阻拦、抢占。如果亡者没来得及对遗产进行分配,那么遗产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配,第一顺序:嫡长子、嫡子、配偶、父母、未出嫁的嫡女、庶子、未出嫁的庶女,第二顺序:已出嫁的嫡女、已出家的庶女、亲兄弟、亲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三顺序:族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其中嫡长子继承七成,分配比例依次下调,第二顺序和第三顺序的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才由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来继承,如果前两顺序的继承人都没有,才能由第三顺序的继承人来继承。 这三条政令允许女户的存在,对立女户的限制甚少,甚至允许女子休夫立女户,更重要的是关于继承权的改变。 大清律令之前不存在女户,女 继承权更是无从谈起,比起前朝,比起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大清女 的地位都是最低的。 立女户和改继承权,算是从 子上下手了,不要小看这三条律令,胤祉也是鼓起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哪怕放到现代去,这三条律令并不公平。 在继承权上仍旧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在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当中,嫡长子继承七成家产,剩下的依照顺序下调比例,这也就意味着亡者父母的继承比例不能高过配偶,庶子的继承比例不能高过嫡女。 另外虽然把女 继承权写进了律令里,但女 继承权仍旧比不上男 继承权大,出嫁的和未婚的,能享有的继承权也有所不同。 律法保护个人财产,是为了防止近亲和家族吃绝户,从前律法中没有这样的规定,绝户家庭的男 长辈一旦逝去,财产就会被亲兄弟、堂兄弟、族人瓜分。 但律法有了这样的规定,再有吃绝户的现象出现,亡者的 女、母亲、姐妹、外祖父母都可以去上告衙门,由衙门来做主。 皇阿玛在京城时,胤祉不敢搞这样的动作是有理由的,若非他准备完善,太和殿上差点又多了个‘冤死鬼’。 死谏这种事情还是很吓人的,胤祉也没想到朝堂上还有这样死心眼儿的刚烈之辈,而且不是御史,是礼部右侍郎。 虽然朝堂上大半的官员都站出来反对了,可预备拿头撞柱子的就这么一个。 幸好老八眼疾手快,而且身手不错,及时把人拦住了,不然就要血溅太和殿了。 监国这么久,胤祉难得强硬一回,力排众议,将这三条政令下发至全国,但是对着 朝文武,他也解释了。 “各朝各代都有‘立女户’的先例,别的朝代有的东西,我大清也不能少,女子和男子一样皆是大清百姓,朝廷就是应当让百姓过得好些。” “再说继承权,若是不愿意分给女儿,不愿意分给 子,那大可以死前提前分了,律令又没有强制要求必须按照继承人的顺序分财产,律令保护个人财产,自己的财产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诸位大人也一样。” “喜 哪个儿子、疼 哪个女儿,都可以多分些财产过去,甚至于偏疼哪个妾室,担心死后 妾遭人欺凌、食不果腹,那也可以分她财产、让她立女户。” “律令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死前分配好财产,朝廷是维护的,后面那条继承人的顺序就没用了,所以诸位大人大可不必这般担忧。” 如果不是原来的 子过不下去了,也不会有女子出来立女户的,财产继承维护的也是弱者的利益,针对的就是吃绝户的那群人。 转头,胤祉又从宗室里选了十几个人,德高望重的,或是年轻一辈里的领头羊,加上朝堂上正四品以上的 族官员,单独开小会。 “咱们 族没汉族那么多规矩,寡妇守节那一套在咱们 族没用,那算什么好规矩,都是读书读迂了,咱们 族的女儿金贵,当了寡妇一样在家,过得不顺心和离再找一个就是了,不能像汉族一样糟践人。” “这些年咱们学汉文,学汉人的礼仪规矩,连自家姑 都开始糟践了,没出嫁之前关在府里头,马背上的民族连马都不会骑,这还像话吗!” “不能总是学汉人,咱们 族也有能让汉人学的好东西,咱们要反过来影响他们。所以本王打算从提高女子地位下手,选几个 族姑 出来做楷模,让天下人知道,咱们 族的姑 个个都金贵,不输男儿,能上马 箭,也能做女先生,甚至能封爵。” “本王的二姐姐文采斐然,四妹妹智勇双全,福晋骑术过人,远胜本王多矣,不能为天下人所知实在遗憾。” 老当益壮的信郡王听明白了,当年刚入关时,他们让汉人剃发易服,让汉人学 人,最近这些年倒好,从先帝那时候起,便开始各种学汉人。 诚亲王要改这样的风气他赞成,把 族姑 拉出来做楷模他更赞成,他早就看不惯把 族姑 当汉人姑娘养的那一套了,成 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垂首含 的,看着就好欺负。 他的女儿、孙女、重孙女,都不是这副窝囊样,个个都是能骑马打猎的好手。 诚亲王若要挑几个 洲姑 给天下女子做楷模,倒可以从他府上选。 前两个月刚刚承袭贝勒爵位的海善,已故恭亲王常宁的第三子,也就是胤祉的堂兄,也听明白了。 早就听闻诚亲王对公主们甚是疼 ,借助商队没少援助草原上几位抚蒙的公主,甚至有传闻二额附便是诚亲王亲自选的,还为此特意求了万岁爷。 难不成是哪位额驸将不久于人世了,诚亲王要帮公主直接占下所在的部落,不然何必搞出这样大的阵势。 看诚亲王规定的继承人顺序便知,配偶放在了父母前面,嫡女放在了庶女前面。 如此看来,应当是位未曾生育或只生了女儿的公主。 立女户和规定财产继承,怕都是为了这位公主能够占领夫家所在的蒙古部落,什么提高女子地位、 族反过来影响汉族,那都是障眼法,选出几个 族格格做楷模,也不过是 他们支持这三条政令的鱼饵。iYIGuO.NeT |